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宇宙星球 #79

79.木星灵当中也有

79.木星灵当中也有些他们称之为烟囱清洁工的灵人,因为他们身穿这种衣服,还有一张沾满煤烟的脸。我蒙允许描述他们是谁,是什么样子。有一个这样的灵人来到我这里,恳求我为他代祷,好叫他能进入天堂。他说,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坏事;他只是责备了他星球上的居民,又补充说,责备后他又教导了他们。他贴近我的胳膊肘下面的左侧,说起话似乎声音哽咽。他有激起同情心的能力;但我只能回答说,我无法给予他任何帮助,因为这种帮助唯独主给予。我也不能代祷,因为我不知道这样做有没有用处。但他若配得,可能会有希望。然后,他被送回属于他自己星球的正直灵人;可他们说,他不能与他们在一起,因为他的性质和他们的不一样。然而,因出于强烈的渴望,他再三要求被允许进入天堂,于是被送到这个星球的正直灵人的社群那里。但他们也说,他不能与他们在一起。他在天堂之光中显得发黑,尽管他声称自己不是黑色,而是棕色。

我被告知,他们在被接入那些构成精囊区域的人当中之前,一开始都是这样;因为精子(精液)连同与其融合的液体都积聚在这些囊泡中。这种融合使得精子处在适当条件下,以便它一旦被排出,就从子宫颈的液体中被释放出来,从而有助于实现怀孕,也就是实现使卵子受孕的目的。因此,精液也有一种努力,可以有一种燃烧的渴望,即:抛掉自己,留下精子履行它的功能。类似的事可在这个灵人身上看到。他来到我这里时仍穿着污秽的衣服,又说他燃烧着上天堂的渴望,并且现在开始觉得自己是能上天堂的那种。我蒙允许告诉他说,这或许表明他将很快被接纳。然后,天使叫他脱下他的衣服;他如此急切,以至于很快就脱下来,几乎没有比这更快的了。这描绘了那些在对应于精囊的区域里的人之渴望是何性质。

我被告知,这类灵人在预备上天堂时,就会脱下自己的衣服,穿上闪亮的新衣,并成为天使。他们好比毛毛虫,经历恶劣的阶段后变成蛹,进而变成蝴蝶;这时,它们就换上带有蓝、黄,或金色翅膀的衣裳;然后自由飞在空中,如同在自己的天堂,并庆祝自己的婚姻、产卵,从而确保它们种类的繁衍。同时,它们被指定从各种鲜花的汁液和气味中获得甜蜜可口的食物。

属天的奥秘 #6138

6138.“我们和我

6138.“我们和我们的土地作法老的奴仆,就可以存活”表完全顺服。这从“我们和我们的土地”,以及“奴仆”的含义清楚可知:“我们和我们的土地”是指良善与真理的容器,如刚才所述(6135-6137节);“奴仆”是指没有人自己的自由(参看5760, 5763节),因而是指完全顺服。容器是指人的形式本身。因为人无非是接受来自主的生命的形式;然而,这些形式因着人们的遗传和自己的实际生活或行为而具有这样的性质:他们拒绝接受来自主的属灵生命。不过,一旦这些容器被完全抛弃,以致它们不再有任何人自己的自由,就会有完全的顺服。一个正在重生的人通过反复荒凉和维持的经历最终被带入这个地步:他不再想成为他自己的人,而是想成为主的。一旦成了主的,他便进入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具有这样的性质:只剩下他自己时,他就会感到沮丧和焦虑。但是,当他被带出这种状态时,就会回到他的幸福和快乐中,回到所有天使都经历的那种状态中。
  主渴望人人都完全顺服,好使他幸福、快乐。也就是说,主不希望他部分是他自己的,部分是主的,因为那样的话,就会有两个主人,而一个人不能同时事奉两个主(马太福音6:24)。主在马太福音中的话也表示完全顺服:
  爱父亲或母亲过于爱我的,不配是我的;爱儿子或女儿过于爱我的,不配是我的。(马太福音10:37)
  此处“父亲和母亲”表示总体上那些因着遗传而为人自己的事物,“儿子和女儿”表示那些因着实际的生活或行为而为人自己的事物。在约翰福音中,“性命”(soul,即灵魂)表示人自己的东西:
  爱惜自己性命的,就失丧性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性命的,就要保守性命到永生。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里,我的仆人也要在那里。(约翰福音12:25, 26)
  主在马太福音中的话也表示完全的顺服:
  又有一个门徒说,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耶稣对他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马太福音8:21, 22)
  顺服必须是完全的,这一点从教会的第一条诫命很明显地看出来: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这是第一条诫命。(马可福音12:30)
  因此,由于对主的爱并非来自人,而是来自主自己,所以尽心、尽性、尽意、尽力,也就是接受者,必是主的;因而它们必完全顺服于祂。这就是此处“我们和我们的土地作法老的奴仆,就可以存活”所表示的顺服;因为“法老”代表总体的属世层,这属世层受内在属天层的掌控,在至高意义上受“约瑟”在至高意义上所表示的主的掌控。
  

属天的奥秘 #9982

9982.相信他们若

9982.相信他们若行善,就会得到赏赐,这种信念对那些处于纯真状态的人是无害的,如小孩子和简单人的情形;但如果他们成人后仍固守这种信念,那么它就是有害的。因为最开始的时候,一个人通过期望赏赐或回报而被引入良善,通过预料惩罚而不敢行恶。不过,他进入爱与信之良善到何等程度,就在何等程度上不在自己所行的良善中关注或思想功德。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